武汉回收烟酒 核心提要: 1.香港特区未来教育改革的重头戏,主要在三个方面:理顺拨款机制,用拨款来促进香港高等教育,跟国家发展大局接轨;拓展生源,向内地、东南亚或者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招生;更新职业操守文件,提升教师师德。邓飞强调,提升师德是重中之重,教育工作者要给学生“开脑”,而不是“洗脑”。 2.长期以来,香港在教育方面重点都在讲古代中国,缺乏对当代中国的介绍。邓飞认为,推动青少年的国情教育,必须古今并重。要用他们熟悉的方式,同时创造机会带他们亲身感受内地的发展与进步。从而摆脱以往反对派、媒体先入为主的“洗脑”造成的认知束缚,使香港青少年认识到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扮演的角色,增加国民身份认同。 3.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,香港工业化走向衰退,这也造成了香港职业教育和经济多元程度的萎缩。香港社会普遍看重医学、法律和金融这些行业,因此,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被边缘化。邓飞认为,应该学习内地经验,有必要在学制上松绑,让一些适合学习技术的孩子,更早转型。 4.香港发展创科,其实不缺成熟的教育。但在“产学研”之间的转化,也就是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的产业链,远不及内地成熟。香港需要从内地或国外引入先进经验,同时为青年学生创造更多实习机会,去大湾区学习。 ▎香港中环人来人往的景象,金融行业被很多香港人看重 未来香港教育要有三方面改变 提升“师德”是重中之重 邓飞: 其实要改变的事很多,简单来说有三个方面。 第一,高等教育是重头戏,可以说是教育的“航空母舰”。香港的高等教育,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都是很高的。 但是一直以来,香港特区内大学的拨款机制,可能不太有利于香港的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发展大局。其中涉及到一个叫UGC的机构——大学拨款委员会。这个机构内掌管拨款的人,一般不是香港人,也不是内地人,很多都是海外知名学者。在学术权威上他们没有问题,但是,毕竟他们不熟悉中国整体情况,甚至不熟悉香港特区的情况。说得直接一点,就是(他们)不懂。所以他们拨给大学运营的款项或是研究的款项,未能充分反映香港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潮的需要。 目前,在香港立法会内也很重视这个问题,在对此进行争论。我们要理顺拨款机制,要用拨款来促进香港的高等教育,跟国家发展大局接轨。 第二,香港的人口结构老化之后,无论是大中小学或是幼儿园,都面临严重的生源不足。 2012年那一届的考生是7万多人,到如今只剩下4万不到,十年少了3万人。这种情况下,香港要维持1000所中小学,几所大学,其实学生数量是不够的。我们需要拓展更多的生源,向内地招生,向东南亚华人社会招生,向“一带一路”的沿线国家招生。 香港教育国际化,不仅是引入更多国际学校或课程,还要把香港的教育推广到国际上。 第三,经过违法“占中”、“修例风波”等事件以后,包括香港在内,全社会对于香港教育工作者的信心,其实都有下滑。所以,我们要重新提升教师的职业操守,或者用一个更传统的说法,要提升师德。 任何教育改革或课程,说到底还是要让老师去执行。如果老师教得不好,甚至教坏了和尚,把经念歪了,对教育的伤害很大 。我觉得这一部分是重中之重。 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,我个人认为应该是香港特区未来教育的重头戏。 邓飞: 香港通常会制定一份教师专业操守的文件。但是现在这份文件的历史过于悠久,我印象中好像是95或者96年制定的,一直延用到今天。很明显,这份文件各方面都已经很落后了。 目前当务之急,教育局必须重新制定教师专业操守。当然,这需要综合参考两方面的意见:第一,就是资深教育界、教育工作者的意见;第二,教育事关整个社会,除了要听教育界意见,我们也要听取广泛社会各界的意见。社会对于教育工作者有怎样的要求,包括职业道德和能力素质。 编订后如何落实,也可以分两方面。第一方面的落实是积极的,香港有4家大学师资培训机构,港大、中大、浸会和教育大学。这4家师资培训机构,对于教师培训的课程要求,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份职业操守的文件。 另一方面,是纪律执行。比如哪个老师纪律出了问题,违反了职业操守,就要采取一些纪律处分的行动。处分依据也是这份专业操守的文件。所以,当务之急,香港教育局必须尽快重新制定职业操守。 如何增强香港年轻人国民身份认同感? 邓飞: 简单来说,很早以前香港就在说国情教育,甚至是在九七回归之前。但那时的国情教育,还是有欠缺、有偏颇。它强调的可能只是历史文化里的中国,而不是当代的中国。当代中国是如何奋进,经历了改革开放,一路走到今天?一直以来,香港对这一切都相当陌生,甚至刻意去避开。 很长一段时间内,香港推动的国民教育、国情教育,都是厚古薄今,只是在强调古代中国。 甚至,当我们问一个反对派或倾向于反对派的教师“你爱不爱中国?”他(她)可能会说“爱。”进一步再问,他(她)可能会答“我爱5000年历史文化的中国。”当问到当代中国时,答案可能就变成了否定的。这就出现了一种很偏颇、尴尬的现象。 现在香港要讲国情教育、爱国教育,必须古今并重。 既要强调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,这是根;同时也要让我们的师生更了解当代中国,让青少年充分认识当代中国如何走过艰辛道路,知道改革开放的历程。 ▎2021年9月1日,香港一所中学新学年的第一天,学生们戴着口罩参加升旗仪式 邓飞: 很多有识之士都强调,认识国情,历史文化缺不了,尤其是历史教育,这点我是支持的。但我要提醒大家,现在的新生代,尤其是00后、10后,这些青少年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资讯科技的世界。他们的思维方式、三观与资讯科技是分不开的,包括如何认识社会,如何认识国家。因此,这种情况下,如果想去塑造他们的世界观,就必须跟上这个资讯科技时代的认识论。有句话叫“媒体即认识论”,必须要相契合。 举一个例子,我们那个年代认识历史文化,当然是看三国演义、金庸武侠小说,或者一些影视剧。但是现在的孩子们不爱看书,也不爱看这些电视剧或电影,已经不再是通过这些来认识这些历史。他们中更多是通过打游戏,知道关羽的武力值、张飞的忠心度等等,都是科技时代量化的一种思维模式。他们通过这个方式来认识古典历史文化,以及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、时事、时尚等,都是如此。 如果要想让历史文化教育和当代国情教育,以一种他们熟悉的方式被接受,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。 某种程度上,我觉得内地在这方面做得比香港要好。接下来,我觉得香港教育界要多向内地同行、教育界学习。 邓飞: 香港有个说法,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。现在,有两条线都在“润物细无声”,一个是老师,另一个可能就是网络。所以,作为一名老师,一名教育工作者,要熟悉网络世界是怎么样的。 在这方面,自己学会以一种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去跟他们接触。比如说,内地、香港都有不同的网络流行语。如果他们突然蹦出一个词,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意思,就很难沟通。现在,我自己养成了习惯,除了网上看材料,了解一些所谓的网络潮流用语,我也看定期去看一些内地或香港的综艺节目,了解年轻人的审美习惯。 再回过头来思考,无论是历史文化教育,还是当代国情教育,我应该说什么、做什么,才能够引起他们的重视。否则,就很容易变成像是两个星球的人,完全不同频道,没法对话。 教育工作者要给学生“开脑”而非“洗脑” 邓飞: 除了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努力,(年轻人)个人行动也很重要。他们学会用一种开放的心胸来看待内地发展,了解了世界的变化,很多以前反对派媒体用来洗脑的这些条条框框的理念,就可以打破。 关键是用他们自己的双眼,去看内地的发展。我以前带学生回内地交流考察的时候,就强调了同学不要先入为主。以前看过的那些报道都先忘掉,自己去看、去了解,这是最直观的一种做法。其实香港的学生不笨,但是很容易被一些先入为主的条条框框,把自己的认知束缚住,产生了思想的局限性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,最重要的就是帮学生“开脑”,让他们自己去看清内地。 香港学制要松绑 邓飞: 我觉得,香港可以向内地参考的经验,多于内地向香港参考的经验。 相对来说,很长一段时间,香港的职业教育都没有那么成熟,而且规模较小。先看内地,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,还有中专、职中、技校等等;高等教育,也有大专水平的职业教育。当然,现在也在进一步改革完善过程中。再看香港,无论是中学,还是大学的职业教育,都是被边缘化的。 背后原因有很多,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与香港工业化走向衰落有关。当香港的工业化非常蓬勃的时候,职业教育也非常蓬勃。但是从90年代开始,香港的工业化已经彻底萎缩,很多的手工作坊、工业技术基本都没了,也就造成了这些职业教育的萎缩。 现在仅存的职业教育,表面上课程很多,但实际上 基本都不用动手。这也反映了香港经济的多元程度在萎缩。 首先,无论是大专还是在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,我认为应该参考内地成功的经验,并尽量与内地对接,尤其是企业实习的机会。 其次,还是家长教育。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可能是在香港而不是内地。内地毕竟还有一个中考,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升到高中去参加高考,但是香港没有这样一个分流的机制。有10000人进中一,就有10000人在6年后奔中六,相当于内地的高三。一试定生死,比内地来得更加残酷。 这个制度我们要松绑。否则会让家长很难抉择,明知自己小孩并不适合做学术,但也先熬过六年中学再说。其实就是在浪费时间。我觉得在学制上必须要有所松绑,让一些适合学习技术的孩子,能更早转型。这也是接下来教育改革、制度优化,必须要做的。 香港科创不缺成熟教育 缺的是“产学研”的转化 邓飞: 香港的大学,科创学科相对成熟。但是,现在主要问题不在于大学的学科是否成熟,而在于以下两个方面。 第一,“产学研”之间的转化,也就是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的产业链,香港远不及内地成熟。要促成这方面的改革,香港还要学习内地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,以制度化的形式引入到香港。 第二,跟香港的社会文化有关。在香港,10个高考状元里有9个都会选择学医,剩下1个学法律或者金融,这一现象40年都没有变化。医学、金融、法律这几门学科,被捧上神坛。从好的方面来说,这几个职业比较稳定,毕竟是高端服务业;但是换个角度来看,又过于稳定,我们的家长和学生都偏保守了。 这样的社会文化需要改变。从中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开始,鼓励青少年去热爱科创、文创,慢慢改变这种社会风气。 ▎2017年7月28日,来自香港的中学生在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坊参观机器人 邓飞: 现在仅仅是一个开始,香港的大学在内地开设分校,但目前他们不招香港的学生,只面向内地招生,而且没有交换生的机会。我觉得应该容许香港本地的学生,可以到这些学校的大湾区分校去就读,至少一个学期,包括拥有实习机会。而不是等到他们毕业,才匆匆忙忙到内地,到大湾区去找工作。应届毕业生刚走出校门,如果啥都不懂,去到国企、民企都不会被录用。 反过来,内地的学生也至少要有一个学期到香港学习、实习,相互之间的了解沟通就多了起来。我觉得这是下一步应该去做的。在香港学生的实习过程中,不光是掌握所谓更多的人脉,而是要让他们去了解内地的经济是怎么运营的,内地孵化科创企业这些机制是如何运行的。对香港社会来说,这些是极其陌生的。许多人都不知道孵化器到底什么意思,政策如何介入才能促成科创企业的蓬勃发展。 社会不欠青年人 倡导香港年轻人争做“斜杠青年” 邓飞: 其实我有不同意见,不必过于强调香港青年人向上流动的空间不足之类,因为这其实是一种期望管理。我们越是强调,他们越有可能认为自己真的没有向上流动的空间。即使摆在眼前,他们可能都会视若无睹。而且严格来说,社会不欠青年人,中年人也是。其实这个社会还是比较公平公正的。关键看自己怎么努力,还有,看有没有放开心胸去发掘各种机会。我们对青年的价值教育要强调这一方面,而不是拼命去做不一定正确的期望管理。这是第一。 第二,未来香港青年乃至全中国的青年,他们的发展机会肯定就在国家的各行各业。可能不一定最成熟、最精尖,但所有内容我们都不缺,还有一些不断在创新的行业。 因此,现在的青年,他们以后人生道路的选择更多元。现在香港有个说法,叫做“斜杠青年”。这个词比较怪,“斜杠青年”是什么?就是指年轻人没必要一辈子全身心投入到一个行业里,可能这几年干一行,干出一点成绩,然后就换另外一行,又干出成绩又再换。 整个科技时代,它的基础都是资讯、创新科技。掌握了这些科技的门类之后,无论是做哪行,其实都是“一理通百理明”。我对青年人说过,一辈子当几辈子来活,这多精彩。我鼓励他们多尝试,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,他们比我们其实要幸福多了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